国有企业布局价值洼地国储林路径研究

?前?言?

中国林业市场前景广阔,已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贸易、消费第一大国。如今,我国正面临着绿色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布局国储林,既有利于挖掘其在经济、生态和文化方面的价值效益,又有利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木材供应安全。本文对我国林业产业进行了相关研究,结合标杆企业案例,从项目规划与项目实施两大阶段探讨了国有企业布局国储林的路径。

一、研究背景

(一)国储林简介

国家储备林是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对优质木材的需要,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方式培育形成的以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为主要形式的多功能森林。

国有企业布局价值洼地国储林路径研究

(二)建设国储林的意义

首先,建设国储林,是国家面对绿色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木材供应安全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加快美丽中国建设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新时期面临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森林蓄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森林“中差”质量超79%,森林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突出。在木材供给方面,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长期超过50%,随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对树种交易和珍稀、大径级原木出口的进一步限制,未来我国木材供需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国家储备林建设将在推进生态建设、维护国家木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其次,国储林兼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建设国储林,可获得显著的综合效益。就经济效益而言,一方面,建设国储林可推动林木产业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就业。另一方面,其还有利于促进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就生态效益而言,森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建设国储林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缓气候变化,还可发挥森林固碳储碳作用,增强“双碳”服务功能。就文化效益而言,围绕国储林打造生态文化,挖掘生态产品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培育和传承森林文化。

二、林业产业研究

(一)产业概述

林业是一种以培育、加工、利用和保护林业资源为核心的工业产业。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全球最大的绿色经济体系。林业产品种类多样,既有木材加工,也有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绿化种植、林下经济等。

从市场前景来看,根据国家烟草局数据,林业产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当前年产值已达到8.04万亿元。在林业产业中,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增势迅猛,成为拉动林业产业增长的突出亮点。其中,作为林业产业三大支柱之一的生态旅游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积极贴近市场和公众寻求突破,使得国家公园、森林步道等成为热点。此外,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800亿美元,其中木浆、原木、锯材进口和木制家具、人造板、地板出口均居世界首位。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贸易、消费第一大国。

从经济形态来看,林业产业主要有三种经济形态——林木经济、林下经济、林业生态经济。林木经济以各类经济林木的种植、加工、销售为核心,其产业链上游主要为林木种植的保障环节,包括育种、林木技术、林木育苗、林业肥料、林业农药等环节;中游主要为林木的种植环节;下游主要为木材成品及其附属物的加工及销售。林下经济是指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以开展复合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友好型经济,主要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四种发展模式。林业生态经济是一种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为目标,同时兼顾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它强调通过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代表性业态有林业碳汇、生态旅游等。

从林业产业链来看,其上游以树木种植培育为主,包括苗木育种、虫害防治、树木施肥、树木种植等;中游以木材加工为主,包括木材初加工、木材深加工以及加工剩余物;下游主要为中游产品在各行业的应用,例如,经木材初加工和木材深加工后的产品可被应用于家具、纸品、药材等;森林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亦为该产业链下游。

国有企业布局价值洼地国储林路径研究


(二)产业现存问题

当前,我国林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资源供给能力不足。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林业产业基础支撑能力较弱,具体表现为:第一,全国人均森林面积为0.15公顷,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第二,人均森林蓄积量为11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7;第三,我国森林质量普遍偏低,全国林地利用率52%,与发达国家95%的利用率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第四,我国森林每公项蓄积量为89.79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9%。随着生态产品需求增长和环境意识增强,森林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深,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资源有效供给能力亟待加强。

二是产业素质仍待提升。一方面,从从业人员素质来看,由于我国林业企业总体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较低,80%以上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经中国林科院科信所统计,全国林业系统各类专业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22.3%,并以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另一方面,从生产经营模式来看,当前,我国林业第一产业生产主要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相对落后,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初加工产品比重过大,趋同化严重,附加值较低,精深加工产品较少;第三产业主要以传统生产要素投入为主,科技资本和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产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是科创能力有待加强。我国林业科技虽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但仍处于“总体跟进、局部并行、少数领先”的发展阶段,全国林业科技成果供给不足的问题制约着林业产业发展。当前,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科研力量分散、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创新条件与能力建设有待加强,产业转型迫切要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四是国际贸易形势严峻。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打破了原有贸易平衡的局面,WTO制度设计的缺陷和国际分工产业竞争加剧导致贸易摩擦更加频繁。我国作为林产品贸易大国,正在成为国际争端的焦点。近年来,诸如美国家具案、加拿大复合地板案、欧盟胶合板反倾销案等典型事例频频出现。随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我国林产品国际贸易将面临更多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国外林业企业在技术、管理、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挑战与压力,我国林业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形势较为严峻。

国有企业布局价值洼地国储林路径研究

(三)产业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出四大趋势:

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00年,我国林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为67:29:4;到2010年,这个比例变为了39:52:9;截至2021年,三次产业占比结构已调整为31:45:24。可以看出,林业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幅下降,二产、三产的占比显著提升,且第三产业占比逐渐增加,说明林业产业结构呈现出持续优化之势。

二是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的林业产业主要包括林木采伐、木材加工等环节,这些环节产生的附加值相对较低。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林业产业链条已经扩展到了多个领域,林业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森林食品、森林康养、森林碳汇、特色经济林、竹藤产业、苗木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与利用、林业物联网等林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等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还为林业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当前,林产品系列化、品牌化发展加快,终端消费品比重大幅提高,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规模以上林业企业大量涌现,林业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林业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四是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国家烟草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800亿美元。根据《森林政策、贸易和融资项目报告》发布的数据,从2011年到2020年,林产品进口量增长了39%,出口量增长了14%。其中,林产品出口额增长主要由木家具、纸和纸制品、胶合板、木制品、千鲜水果和坚果等消费品带动,林产品进口额增长主要由原木、锯材、木片等木质原材料带动。以上数据说明,近年来,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

三、标杆企业研究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三门江林场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三门江林场是自治区直属正处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目前,三门江林场经营总面积超100万亩,森林蓄积670万立方米,2021年总资产为60亿元、总收入为7.9亿元、利润为8012万元。

在经营方式上,该单位主要经营商品林、经济林、花卉苗木、油茶精深加工、木架加工、森林旅游等产业。其中,森林经营和管护、林产品加工多为自主经营,木材精深加工、旅游开发等业务多为控股、参股参与。

在国储林建设模式上,该单位有三大模式值得借鉴:

一是采取“区直林场+地方政府”的建设模式,与地方政府下属平台公司合作成立广西鹿鼎林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鹿鼎集团”),由鹿鼎集团作为国储林项目建设主体,由其下属子公司主要经营森林资源培育、森林旅游康养、林业规划设计等业务。三门江林场与政府的合作,既充分发挥了自治区区直国有林场生态和国储林建设主力军作用,又紧靠地方政府,找准国储林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为推动林业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支持。

二是构建了“活立木分成+固定收益”模式。采取林农以林地入股、鹿鼎集团投资经营的方式,与林农群众共建国储林项目。在活力木分成方面,林农合鹿鼎集团按活立木销售收入3:7分成。在固定收益方面,集团将林农、散户经营的尚未成熟幼林流转至集团,使林地林木资产提前变现。合作期间,由鹿鼎集团支付固定收益。

三是创新经营模式,积极推进“国储林+N”模式。鹿鼎集团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背景,探索出“国储林+林下经济”、“国储林+特色产业”、“国储林+森林康养”等多种“国储林+N”模式,让村集体林地林木资源提前变现,避免因过度经营而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国有企业布局价值洼地国储林路径研究

(二)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于2012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是全国首家纯森林资源培育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主营业务为木材生产销售,主要布局业务环节为森林的经营和管护,近年来,公司开始布局碳汇领域。截至2022年6月末,福建金森拥有林地面积近80万亩,蓄积面积达635.35万立方米。2021年,公司完成原木销售11.41万立方米,总体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同比增加28.2%。

该公司有如下三大举措值得借鉴:

一是以林业为基础和核心,多种业务协同发展。公司在布局木材领域的同时,亦布局了珍稀林业种苗繁育、医用香料原料林培育、精细木制品加工等产业。近年来,公司致力于发展林草碳汇服务和林业技术服务,其中,竹林碳汇领域进展尤快。2022年上半年,公司已与11个乡镇签订竹林碳汇开发合作协议,总面积约24万亩。以林业为核心、多领域业务协同发展的模式有利于为福建金森构建多样化的收入结构。

二是借助国际认证优势开拓国际市场。FSC森林认证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认证,是国际上一种运用市场机制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目标的工具,主要包括FM(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和COC(林产品产销管链的认证)。经认证后的木材制品更加符合消费者的环保观念,更有利于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帮助企业进入发达国家的政策采购名单。同时,获得认证后的企业能够享受关税政策,在交易中享有更高的售价,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2009年,福建金森的木材制品首次通过FSC森林认证,截至2021年,福建金森的不同主体已连续三次通过了FSC森林认证。目前,福建金森是经FSC国际森林认证的用材林蓄积量最大的南方集体林区。

三是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公司积极争取政府各类补贴,通过林业优惠政策补助,显著降低业务运营成本。2019-2021年间,政府补助金额已大幅超过公司经营净利润。从获得的补贴种类来看,主要包括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资金、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天然商品乔木林停伐管护补助等各类国家、省、市补助政策。

四、国有企业布局国储林的实施路径

国有企业布局国储林的实施路径主要分为项目规划阶段和项目实施阶段。在项目规划阶段,需重点做好战略布局工作,结合自身区位条件,选择合适的林业细分产业进行发展。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初期、中期与后期所采取的措施亦有所不同。

(一)项目规划阶段

一方面,科学规划拟布局细分产业。林业产业涉及林业经济、林下经济和林业生态经济三种经济形态,而每种经济形态所涉及的细分产业众多。因此,国有企业应结合地区区位条件,科学选择拟重点发展的产业。具体来说,首先要考察当地及周边地区对林木和林下等产品的需求情况,所发展的细分产业应优先满足市场需求;其次要考察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及地形地貌条件,选择合适的林木品类进行培育;最后要考察当地现有林业资源的大体情况,如林木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和生长情况及林下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从而挖掘区位资源优势。

另一方面,科学选择育林地址。一般而言,国储林的分布应尽可能集中,以此降低维护成本;林地中幼林比例不宜太高,否则抚育成本较高;若某些林区杂木太多,则砍伐与处理工作的成本支出便会增加。此外,选址应尽可能靠近市场,以此降低运输成本。

(二)项目实施阶段

在项目初期,一是项目融资,可组织成立融资小组负责储备林项目的融资贷款,深度参与国开行与农发行的融资对接工作。二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可积极向政府争取林业优惠政策补助、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资金、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等财政补贴,拓展收入来源,降低经营成本。三是加强人才储备。储备林项目建设涉及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森林防火等多个环节,专业性要求极高。而一些国企可能与林业关联性较弱,林业专业人才储备可能无法满足业务需要,因此需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四是优先发展林木经济和林下经济。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可考虑发展林木经济,积极发展林木种植、采伐、加工和销售等基础业务;同时,亦可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林下种植、养殖等多元化经营模式,提高林地生产率和综合效率。

在项目中期,首先,可考虑拓展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业务,提高林业产业的附加值。其次,可考虑搭建林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建立智慧林业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国储林资源进行动态监测。例如,可搭建护林员管理系统,实现对员工的高效管理,降低人力成本;可搭建无人机辅助巡航系统,对林区进行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和监测。再次,应大力推动技术创新,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林木质量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最后,可考虑构建多方合作机制,以此降低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例如,可学习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三门江林场,与地方政府下属企业合作成立相关公司,共同建设国储林,布局相关产业,降低经营成本;亦可考虑与林农群众合作,使林地林木资产提前变现,降低经营风险。

在项目后期,一方面,可考虑延长储备林产业链条,促进农林板块协同发展。可与农投公司开展合作,结合国储林项目所布局的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业务,为农业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提供支持,进一步丰富储备林项目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可考虑拓展销售渠道。例如,建立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多方建立供销合作关系;申请FSC森林认证,开拓国际市场。此外,还应注重林产品品牌建设。加强林产品质量控制,保障品质,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品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